:::

新聞稿

:::

以數位保存蘭嶼原住民文化的淡大林素甘

新聞稿:2013
張貼人:劉桂香公告日期:2013-12-25
102.12.25淡江大學新聞稿
以數位保存蘭嶼原住民文化的淡大林素甘
長久以來,蘭嶼為研究者進出的島嶼,但蘭嶼人希望結交愛惜蘭嶼這塊土地的朋友,而不是蜻蜓點水的過客。尤其在核廢料存放與土地之爭議後,多少對外來者有些防衛心。但由於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林素甘團隊近10年來在蘭嶼的長期耕耘,博得蘭嶼人的信任與認同,先後執行「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達悟歌謠與庶民文化數位典藏計畫」、「蘭嶼原住民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計畫」及「蘭嶼文物與生態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等,展開對當地文化紀錄的數位化整理,之後加入當地文史工作者提供的手稿、錄音帶、照片、影片和幻燈片等各類型資料進行系統化與數位化的資料庫和網站的建置與經營,讓面臨保存危機的相關文史資料與文化資產能夠傳承與被大家了解。
林素甘當初在就讀博士班時,正值國科會推動「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她與郭良文教授共同合作蘭嶼數位典藏計畫,從此開啟了她與蘭嶼的緣分,正視蘭嶼當地文史資料的保存問題。林素甘團隊將蘭恩文教基金會及文史工作者王桂清、周宗經、董森永、謝永泉、蕭玉霜等人提供的文史資料數位化,其資料類型包括文字紀錄、照片、幻燈片、影片、聲音紀錄、畫作和文物等。據此建置有「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達悟歌謠與庶民文化」、「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應用加值」和「文物與生態影像」等網站,統整在「蘭嶼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總網站下,建有單一入口,讓使用者由此就能掌握和瞭解到這些計畫經數位化所呈現加值之應用服務內容。除網站外,林素甘團隊並將資料庫中的資源依其特性與主題,分別有出版、數位學習課程、主題知識網、360度環景導覽、紀錄片、虛擬攝影棚及多項宣傳品的加值應用。另出版方面,協助當地文史工作者出版實體書,以推廣蘭嶼文化。目前已出版董森永《董牧師說笑話》、周宗經《雅美族歌謠Ÿ古謠》、《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五對槳》、王桂清《蘭嶼動物生態文化》、及蕭玉霜《抓不住的蘭嶼小孩:蕭玉霜的異想世界》等書。
林素甘表示:前往蘭嶼進行數位典藏是件繁瑣的工程,需由計畫統籌安排行程相關事宜,再依據每次田野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務搭配不同專長的學生或人士,如具攝影、網站架設、電腦專業、插畫美工、3D攝影等專長的人員一起前往蘭嶼。在田野工作中亦會訪談相關族人,以便對取得的資料內容有較為正確的認知與詮釋。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除對相關史料建立數位化外,亦在蘭嶼進行「數位化保存的教育訓練」,希望蘭嶼當地文史工作者能夠學習數位典藏的技術與方法,落實參與式傳播的精神。林素甘進一步表示:對計畫團隊而言,每一次的田野工作都是學習之旅,過程中有著許多驚訝、感動與難忘的生活經驗,是執行計畫的最大收穫,從中學習到當地族人與自然環境的共存關係,也看到族人對生養他們的山林與海洋的尊重態度,許多族人在維護與保存自身文化的努力與付出,在在都讓人覺得那是何等珍貴的文化內涵。團隊也發現到達悟(雅美)文化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性,讓他們深刻體驗到達悟(雅美)文化與漢文化存在著多麼大的差異!這樣的體認讓林素甘能夠在田野工作中更加尊重異文化,也反思不同族群之間在差異上的可能融合,也讓計畫在執行過程中找出最好的合作模式,彼此都受益。
林素甘每次往返蘭嶼,島民紛紛詢問「你們何時再回來呀?」事實上,在任何的異文化場域中進行相關研究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可能會存有不熟悉當地的語言、觸犯文化禁忌或與當地族人的價值衝突等問題,這都會讓研究的進行遭遇許多的困難。在此情況下,唯有帶著一顆學習的心,敞開心胸,在沒有任何的主觀價值判斷與預設立場下進行研究,才能降低研究者本身的文化優越性,真正了解和詮釋異文化的內涵,也將能更加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因「回來」二字代表著被接納的感覺,展現了林素甘受到族人的信任與認同。林素甘接觸與摸索過程中,充滿著許多甜蜜、苦澀、挫折與意外驚喜,使得蘭嶼成為她研究生涯中,最為美好的場域與經驗。對她來說,蘭嶼的美不僅是展現在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更是體認蘭嶼之美最重要的來源。
新聞連絡人:曾華英0919902512
最後修改時間:2018-07-24 PM 1:30

cron web_use_log